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全球痛风负担有多大?来看1990-2017年患病率变化!

2019-11-07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痛风

全球的痛风负担一直在增加。但是,目前对于痛风的地域分布以及时间趋势的研究很少。近日刊登的2017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 2017)的一项成果,对1990-2017年195个国家/地区的痛风负担进行了全面分析

640.webp.jpg

研究人员计算了1990-2017年195个国家/地区痛风的年龄标化患病率(Age-standardized prevalence,ASPRs)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years,DALYs),并计算了1990-2017年的总变化和年度变化百分比,以量化痛风负担的时间趋势。

患病率

1990年,男性和女性痛风的年龄标化患病率(ASPRs)分别为747.48/10万(95%UI 664.34-838.29)和233.52/10万(206.41-263.02),2017年增长至790.90/10万(706.10-881.90)和253.49/10万(225.69-284.02)。

1990年到2017年,男性和女性痛风患病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 APCs)分别为0.22%(0.20- 0.23)和0.38%(0.35- 0.41)。

增长最高的地区是在北美高收入地区(男性,0.99%;女性,0.90%),分别占全球男性和女性增长的12.52%和11.55%。具体如图1A和B所示。

640.webp (1).jpg

图1. 1990-2017年痛风年龄标化患病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

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

据估计,2017年男性痛风导致的DALYs为952 931(640 532-1303 819),女性为332 022(226 065-451 496)。 

1990年男性和女性痛风的年龄标化DALYs分别为23.24/10万(15.68-32.02),7.22/10万(4.91-9.90),2017年分别增至24.61/10万(16.60-33.79)和7.84/10万(5.33-10.65)。相应的年度变化百分比分别为0.21%(0.20-0.23)和0.38%(0.35-0.40)。 

从地区来看,DALYs的最大增长发生在北美高收入地区(男性,0.94%;女性,0.83%),分别占全球男性和女性总增长的11.93%和10.69%。

640.webp (3).jpg

图2. 1990-2017年痛风DALYs的年度变化百分比

痛风风险因素

在1997-2017年间,在所有风险因素中,高BMI和肾功能受损对痛风的影响最大。痛风负担增加的最大归因危险因素就是高BMI(图4A和B)。

640.webp (4).jpg

图4. 1990-2017年痛风年龄标化DALYs 的主要归因风险因素

讨论

和既往研究一致,本研究提示高BMI是痛风负担的最主要风险因素。因此,应采取更有效的干预措施,例如具体而强有力的饮食管理以及其他减少肥胖的预防策略,来扭转这一趋势。

男性痛风患病率要高于女性,但是本研究发现女性的年度增长百分比要高于男性,可能部分归因于全球老龄化趋势。有研究表明,绝经与痛风风险具有显著相关性。鉴于老龄化趋势,女性痛风负担在未来可能会显著增加,有必要多关注女性痛风的预防和管理

参考文献:

Rheumatology (Oxford). 2019 Oct 18. 

pii: kez476. doi: 10.1093/rheumatology/kez476.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