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发热腹痛10天、肺部多发病灶,竟是因为吃了这个……| 华山感染病例

2021-06-16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感染原创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 高岩 张继明

病史摘要

入院病史:

主诉:乏力20天,腹痛伴发热10天,发现肺部病灶4天。


现病史:


患者2019年5月28日食用醉蟹,第11天(6月9日)出现嗳气、腹胀,腹部按压痛,按压时为全腹部疼痛,伴头晕、头部胀痛,自觉畏寒,未测体温,于医院就诊予中药治疗(具体不详),患者症状未见缓解,腹痛症状加重,伴畏寒,发热,体温最高达39℃。

6月10日查血常规: 白细胞(WBC): 6.5×109/L,红细胞(RBC):3.63×1012/L; 血红蛋白(Hb):111 g/L, N:71 % ,E:8.8 %;降钙素原(PCT):0.07 ng/ml,白介素(IL)-6: 26.96 pg/ml, C反应蛋白(CRP):60.96 mg/L,D-二聚体:0.96 mg/L;

6月10日CT检查:

腹部CT:脂肪肝;部分小肠积液。头颅CT  :两侧基底节区、半卵圆区腔隙性梗死;老年脑。

当时诊断为阑尾炎,建议药物保守治疗,予“莫西沙星”“头孢唑肟”抗感染治疗后,患者体温下降,但仍有腹痛,头晕等症状,无恶心、呕吐,无胸闷、咳嗽,无气急。

6月14日查胸部CT发现:肺部多发病灶,考虑炎症,真菌感染可能,即建议至华山医院治疗。


6月14日至我院急诊就诊,查下腹部CT:腹腔内小肠系膜增厚伴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考虑腹膜炎不除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予莫西沙星联合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患者仍有腹痛,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6月18日来我科门诊就诊,收住入院。


追问患者病史,患者5月28日曾与女儿共同食用醉蟹(河蟹),且患者曾于屋后野地里挖蒲公英晒干后泡茶饮用,其女儿与患者基本同时出现腹痛,肺部病灶等情况。


既往史:


20年前曾行“甲状腺结节切除术”,术后甲减,长期服优甲乐治疗。否认肝炎病史,否认结核病史。


个人史:


生于上海,长期居住于上海,2019年上半年往返于上海与日本之间;喜食用生海鲜、醉蟹、虾、牛肉、牛舌、鱼片等。女儿常年居住于日本长崎。


入院查体:


神志清, 精神可,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心率80次/分。律齐。腹软,右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双下肢无水肿。


辅助检查:


腹部CT:脂肪肝;部分小肠积液,腹腔内小肠系膜增厚伴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考虑腹膜炎不除外,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头颅CT:两侧基底节区、半卵圆区腔隙性梗死;老年脑。


胸部CT:两肺散在多发斑片结节,考虑炎症,动脉硬化。两侧胸膜增厚。


临床关键问题处理


1、 患者是真菌感染吗?


根据患者病史,患者与女儿5月28日食用生蟹,为日本当地河蟹,11天后(6月9日),患者出现腹痛等胃肠道症状发热,体温最高39℃。16天后(6月14日)出现肺部病灶,为两肺多发病灶,且患者女儿与患者同期发病症状相似,虽然患者入院前几次血常规中嗜酸性粒细胞未见明显升高,但我们仍高度怀疑及其女儿为寄生虫感染,肺吸虫可能大,患者整个病程体现了肺吸虫感染及移行过程,与患者沟通后予抽血送寄生虫病研究所查寄生虫抗体,同时患者存在发热、头晕、胸闷等症状,我们同步完善血液及头颅、肝脏MRI增强等检查,并行支气管肺泡灌洗及腰穿,查脑脊液检查寄生虫抗体及肺泡灌洗液相关检查,完善眼科B超,明确患者是否存在颅内、眼内肺吸虫感染。

6月20日患者寄生虫抗体回报:肺吸虫抗体阳性,余阴性。眼科B超:双眼角膜明,前房清、深,晶体轻混,眼底网膜平,视盘界清,色可,未见出血渗出。头颅MRI:① 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② 散在多发血管周围间隙扩大;③ 弥漫性轻度。肝脏增强MRI: 肝脏多发异常信号灶伴强化,播散性感染性病变可能,请结合其他检查。

至此我们明确患者为肺吸虫病,排除脑和眼部累及,可以进行口服药物治疗。


入院后辅助检查


血常规:


血气分析:PH:7.47↑,二氧化碳分压:4.63 kPa↓,氧分压:9.22 kPa↓,氧饱和度:94.2%↓;

血沉:36 mm/h↑;CRP:32.60 mg/L↑;

肝功能:白蛋白:29 g/L↓,余正常;

降钙素原:0.1 ng/mL↑ ;

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25:77.2 U/ml↑,余正常;

DIC:国际标准化比率:1.2↑,凝血酶原时间:13.1↑,部分凝血活酶时间:28.2秒,纤维蛋白原定量:4.8 g/L↑,D-二聚体:3.72↑,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8.1 μg/ml↑;

免疫球蛋白:IgE:2592.00 ng/ml↑;

抗核抗体(+)1:100,SSA(+);T-SPOT TB:阳性,抗原A(ESAT-6)孔:22,抗原B(CFP-10)孔:48;

大小便常规、血培养、G试验、GM试验、隐球菌乳胶凝集均阴性。

 

图片1.png

图1 6月18日患者肺CT:双肺多发炎症,纵隔淋巴结肿大。

图片5.png

图2 6月24日患者肝脏增强MRI: 肝脏多发异常信号灶伴强化,播散性感染性病变可能,请结合其他检查。

图片7.png

图3 患者提供所食用的河蟹(患者家属提供照片),来源于日本长崎河流


2、 治疗方案如何确定?


患者入院后仍有发热(T 38.3℃),伴腹部不适,大便5~6次/日,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肺吸虫病抗体阳性,肺吸虫病诊断明确,《实用内科学》及热病治疗方案为吡喹酮25 mg/kg,每日3次,连用3天。总剂量为225 mg/kg。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腹痛、发热等症状明显,有低氧血症,有肝脏累及,考虑患者感染肺吸虫量大,给予大剂量药物,出现虫体死亡及药物副反应可能性大,可能会造成患者不耐受,影响治疗。另外患者感染虫体量大,根据以往经验,单一疗程不能够完全清除虫体。因此,给予患者每个疗程5天,吡喹酮逐渐加量方案,间断使用3个疗程。经治疗后,患者体温逐渐下降至正常, 胸闷、气急较前好转,腹痛、腹泻明显缓解。顺利完成治疗。

 

图片9.png

图4 患者治疗前后体温情况

图片10.png

图5 治疗后患者胸部CT


背景知识介绍


肺吸虫病又称肺并殖吸虫病,为卫氏并殖吸虫、斯氏狸殖吸虫等并殖吸虫寄生人体所致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淡水蟹及蝲蛄为肺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尾蚴在其体内发育为囊蚴。卫氏并殖吸虫可在人体内完整地发育为成虫,其囊蚴在消化道中幼虫脱囊并钻过肠壁进入腹腔,可在各个脏器间游走,急性感染可表现为畏寒、发热、乏力、腹痛、腹泻等,2~3周可沿肝脏向上移行,穿过膈肌而达胸腔,侵入肺形成囊肿。病变可累及肺、肝脏、脑、脊髓及皮肤软组织。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可正常或升高,嗜酸性粒细胞可升高。卫氏并殖吸虫病于痰中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夏科-雷登结晶与虫卵。免疫学血清抗体检测阳性率达91%。影像学肺部CT分为浸润期、囊肿期、硬结期。本例患者为浸润期,影像学表现为1~2cm大小的云絮状、边缘模糊、密度不均阴影。

治疗上首选吡喹酮治疗,如选择阿苯达唑治疗,剂量为400mg/d,分2次口服,连服7天。


点评


回顾本例患者整个临床表现及疾病发展过程,堪为教科书式典型病例,但在患者患病初期仍有误诊可能,首先患者初期发病表现为腹痛伴发热,尤其患者当时腹部CT有腹膜炎表现,抗感染体温还一度似乎下降,极难与其他急腹症进行鉴别,因此更加体现病史采集的重要性。入院后我们再次追问患者病史,患者生食河蟹来源于日本长崎,购于超市,当时因家中无白酒,故只用蒜末生姜等处理后即食用,对于诊断更有帮助。另外,当我们患者沟通后予抽血送寄生虫病研究所查寄生虫抗体,并告知患者女儿于当地医院查寄生虫抗体,当地医生否认患者肺吸虫病可能,拒绝查抗体,我们即查阅相关文献,提示日本河蟹存在肺吸虫感染。在患者肺吸虫抗体报告阳性后,当地医生非常震惊,即予患者女儿查肺吸虫抗体,不出意外同样为阳性。当地医生询问长崎农业部门,确认当地河流中的螃蟹存在肺吸虫感染。至此,证据链充足,患者及其女儿均为肺吸虫病。在治疗方面,我们选择吡喹酮逐渐加量,多个疗程治疗,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较好,治疗过程中无头晕、头痛、乏力、纳差等副作用。患者女儿于当地医院按照总剂量3天疗程,治疗过程中患者女儿头晕、头痛、乏力等症状十分明显,勉强坚持完成治疗。本例患者在8月23日第三个疗程时,曾尝试总剂量不变情况下缩短疗程,但患者在第一顿治疗剂量服用后,即出现头晕,恶心,纳差等不良反应,无法耐受,后仍予逐渐加量方法,完成治疗,体现了对患者个体综合评估后的个体化治疗。患者完成治疗后,多次门诊随访血常规,2个月后嗜酸性粒细胞逐渐下降至正常,胸部CT未再次出现病灶。

 

(本文版权属于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转载须注明出处)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