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在我国县域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浪潮中,如何有效整合资源,提升重大疾病的防治能力,是一个关键课题。安徽省太和县以“三医联动”为核心引擎,以慢病管理体系为框架,在肿瘤防治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防、筛、诊、治、康”全周期服务路径,为实现“大病不出县”的目标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拥有规模可观的服务人口和较为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县域内医疗资源布局全面,涵盖了从三级医院到村卫生室的各级医疗机构,形成了广泛的医疗服务网络。尤为突出的是,太和县的两家主要公立医院在国家级绩效考核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显示出其较强的医疗技术实力和医院管理水平。这一坚实的医疗卫生基础,为开展系统性的肿瘤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保障。
面对肿瘤这一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疾病,太和县没有采取零散化的应对策略,而是进行了顶层的系统设计。其核心举措是,在县卫生健康委的牵头下,依托县人民医院成立“太和县肿瘤防治中心”,并将其置于全县慢病管理中心的统一框架之下。
这一体系的关键在于构建了县、乡、村一体化的三级肿瘤防治网络。县级医院承担着提升肿瘤专科能力、进行疑难诊疗的核心任务;乡镇卫生院和社区服务中心负责初步筛查、识别高危人群并实现上传转诊;遍布各村的卫生室则扎根基层,开展健康宣教、患者随访和稳定期的康复管理。通过这一网络,肿瘤防治的触角得以延伸至最基层,为实现疾病的早期发现和全程管理奠定了组织基础。
太和县肿瘤防治中心建设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有效发挥了“三医联动”的机制优势,即医疗、医保、医药三大系统形成政策合力,共同赋能肿瘤防治的各个环节。
1. 防与筛:关口前移,早期发现
在预防筛查环节,太和县创新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将基础的肿瘤标志物检测纳入有偿服务包中。医保部门对此给予支持,按签约人头打包支付部分费用,显著降低了群众的自付比例。一旦发现检测结果异常,系统会自动触发分级转诊机制,引导患者进入后续诊断流程。这一做法将肿瘤筛查与基层卫生服务深度融合,提高了早期发现率。
2. 诊与治:提升能力,名医下沉
为解决县域内诊疗能力不足的问题,太和县多措并举。在医疗机构内部,完善肿瘤多学科诊疗(MDT)制度,建立远程会诊中心,提升综合诊治水平。对外,则通过建立外请专家机制,引入上级医院专家资源来县内进行手术和会诊。医保部门配套出台了资金管理办法,保障了专家费用的支付,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同时也促进了本地医务人员技术的提升,实现了患者、医院与医保的多方共赢。
3. 顺畅转诊:打通上下,优化流程
为保障患者在三级网络内有序流动,太和县成立了“会诊转诊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医保部门与卫健委联合出台了县级转诊病种“白名单”,对符合条件的病种简化转诊流程,明确了转诊路径。这加强了紧密型医共体内部的上下联动,确保了疑难重症患者能及时上转,而稳定期患者能顺利下转回基层进行康复管理,形成了高效的分级诊疗格局。
4. 用药保障:双通道与三级药学服务
药品供应是肿瘤治疗的重要一环。太和县医保通过建立“双通道”供药机制,即定点医院和定点药店均可供应抗癌特药,确保了患者用药的及时性和可及性。同时,优化药品采购流程,实行统一支付,缩短了患者等待时间。
在药学服务上,太和县创新了“1+X+N”模式:以县级医院药剂科为核心,统筹管理;以乡镇卫生院药房为枢纽,承上启下;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网点,负责用药咨询和提醒。这一模式明确了三级医疗机构的药学服务职责,形成了上下贯通的服务网络,保障了患者,尤其是慢病和肿瘤患者用药的连续性与安全性。
在慢病管理的框架下,太和县实施了名为“369”工程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该工程聚焦于血压、血糖、血脂三项关键指标,针对六类常见肿瘤,以及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慢阻肺等在内的九种慢性疾病,制定了“三高共管、六瘤联筛、九病同治”的综合防治方案。这一体系将肿瘤防治与广泛的慢病管理有机结合,通过对人群的健康数据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估,实现了一体化的健康干预与管理。
经过一系列实践,太和县肿瘤防治体系的建设成效逐步显现。从群众角度看,就医更加便捷有保障,肿瘤早期发现比例提升,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大大提高。从医院发展角度看,县级医院的肿瘤相关手术量持续增长,医疗技术能力不断增强。两家三级公立医院在国家绩效考核中持续进步,位列全国先进行列,显示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
此外,县域内多学科诊疗和远程会诊的数量显著提升,特别是与基层卫生院的下联会诊增长迅速,说明肿瘤患者在基层的随访与管理得到加强。太和县在慢病管理方面的整体工作也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和市级荣誉,印证了其综合防治路径的有效性。
太和县的创新实践表明,通过“三医联动”机制,将肿瘤防治融入慢病管理体系,构建覆盖县乡村的三级网络,是提升县域肿瘤防治能力的一条可行之路。这一模式不仅有效整合了县域内有限的医疗资源,更通过制度设计激发了系统活力,最终让居民成为健康福祉的直接受益者,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