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3月22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五届呼吸与危重症论坛在山城重庆拉开帷幕。作为本届论坛的东道主,重庆市的呼吸学科发展在很多方面都位居国内前茅。
《中国医学论坛报》记者在会前采访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王导新教授,请他介绍重庆市及重医附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发展情况。
图 王导新教授(彭刚 摄)
重庆市呼吸学科发展回顾
重庆是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目前有三级医院33家,二级医院79家,有重庆医科大学及陆军军医大学2所在国内较有影响力的医科大学。在重庆医科大学王铭歧教授及原第三军医大学毛宝龄教授等一批老前辈的奠基下,几代重庆呼吸人共同努力,带动重庆地区及周边基层呼吸学科的发展。
目前6家老牌教学附属医院的呼吸学科各具特色,各家床位在100~200张,重庆医科大学及陆军军医大学在呼吸危重症、呼吸介入、肺癌、慢性气道疾病、血气、结核及儿童呼吸等领域具有特色和较高影响力。重庆市更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进度与全国基本同步,有重医附一、附二和新桥医院三家全国PCCM(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专培基地,但少数医院的部分领导对更名理解还存在偏差。在呼吸系常见病的诊治、疑难重症的服务能力、基础与临床研究、三四级介入新技术的开展和普及方面,重庆居国内较高水平。
重医附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发展历史及成绩
历史沿革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建院120多年,原名“宽仁医院”,1890年由美国马嘉礼医生筹办,为重庆区域第一家西医院;1962年成为原重庆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1985年升为重庆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医院目前有渝中院区及江南院区,开放床位3000张,是重庆市首批智慧医院。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于上世纪70年代末期设立呼吸内科专业组,1986年独立建科,最早按上海医科大学的惯例称“肺科”,并相继成立呼吸病教研室,2012年申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是我国第一批被批准的硕士点,目前是博士授予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现有规模及人才
经过30多年、四代重医呼吸人的建设与拼搏,在国内、市内同行的支持及关怀下,目前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PCCM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国家临床研究中心核心单位,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重庆市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研究中心,重庆市重点学科,重庆市老年临床医学中心成员,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全国委员单位,重庆市首批医学领军人才单位,重庆市医学会护理学会主委单位 。
科室两院区设有床位200张,独立的RICU床位20张,呼吸介入中心500平方米。科室现有在职工作人员近120余人,其中在职教授9人,副教授1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3人,博士后2名。80%的医生拥有博士学位,100%医生拥有硕士学位,有重庆市中青年医学高端后备人才3名,50岁以下的中青年医师多数有国外知名大学留学或培训经历。
学科特色
学科开设8个临床亚专业方向,最具优势及特色的方面包括:①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等基础研究及救治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平;②肺部小结节、肺部阴影疑难杂症的诊治精准;③西南地区唯一能用超声支气管镜(EBUS)诊断纵隔疾病又能粒子治疗纵隔肿瘤的医院;④中晚期肺癌射频消融等微创介入技术实力强;⑤呼吸慢性气道疾病及肺康复疗效佳;⑥拥有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肺部小结节-肺癌诊治工作室”授牌;⑦综合技术实力及服务质量在西南地区位居前茅。
科研成果
科室近年获得国家自然基金20项,省部级课题8项,发表SCI文章10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13.73分,获得专利7项,培养博士50余名,连续多年荣获重庆市优秀博士论文。
在ARDS方向荣获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在肺癌方向获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呼吸支持技术方向获重庆市“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医科大学“优秀科技成果奖”,学科影响力在西南地区居前茅,国内有较高知名度。
医联体建设
重医附二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近年在呼吸专科医联体建设成绩显著,得到了主管部门及基层的好评,成立了覆盖重庆、四川和贵州70余家医疗机构的呼吸专科医联体,致力于搭建医院间呼吸与危重症学科的学术技术交流、临床经验分享与合作平台,共同推广实施呼吸疾病专科诊疗技术规范,提高呼吸疾病防诊治水平;创建有效的呼吸疾病分级诊疗模式,方便患者双向转诊有序、有效就医。
重庆呼吸学科未来发展方向
重庆地处西部,大城市带大农村,呼吸学科发展不平衡,高端医学人才与发达地区仍有不少差距,库区的呼吸专科医师和专科护士明显不足,基层专科医疗设备也比较落后,部分医院仍没有自己的主管ICU,少数医院呼吸科更名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存在阻力。
在学科建设规划方面,重庆呼吸学科大发展需要贯彻国家战略,以两所医科大学为龙头的医疗机构带动各级医疗机构协同发展,从三基知识、人才培养、新技术开展入手,以从善坚持来开展学科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呼吸疾病大数据及临床研究,医疗服务下基层,使呼吸专业人才技术更精、素质更高、服务能力更强。
《中国医学论坛报》 刘金 采写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