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成果名称:质子泵抑制剂通过促进口腔微生物群易位来改变肠道微生物群:一项前瞻性介入研究
Proton pump inhibitors alter gut microbiota by promoting oral microbiota translocation: a prospective interventional study.
发表期刊:GUT《消化道》(Gut)
通讯作者:杨锦林、肖雪
第一作者:张娴、王瑾、肖雪
主要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该研究通过前瞻性临床研究和体内外实验,揭示PPI通过抑酸作用破坏了胃酸屏障,促进口腔微生物向肠道易位,从而改变肠道菌群。研究强调了PPI长期使用可能通过肠道菌群影响疾病风险,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质子泵抑制剂(PPI)改变肠道菌群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杨锦林教授团队开展一项研究,旨在探索PPI是否通过促进口腔微生物移位介导肠道菌群变化。论文于2024年6月发表在《消化道》(Gut)杂志。
研究团队将健康成人志愿者随机分组:PP组(n=8,每日40 mg埃索美拉唑,连续7天)和PM组(n=8,每日40 mg埃索美拉唑+每餐后氯己定漱口水,连续7天)。通过16S核糖体RNA测序分析粪便与唾液样本。建立小鼠模型验证体内发现,并通过体外实验探究pH对口腔细菌增殖活性的影响。
分类群分析显示,PPI显著增加肠道菌群中链球菌属丰度(P<0.001),且增加的链球菌种属来源于口腔或口鼻部位,其中咽峡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为显著变化物种(P<0.004)。微生物来源追踪表明,PP组中口腔菌群对肠道菌群的贡献显著增加(P=0.026),而PM组无显著差异(P=0.467)。与基线相比,PP组肠道咽峡炎链球菌丰度增加42倍(P=0.002),PM组增幅降至16倍(P=0.029)。小鼠模型证实,与单独使用PPI或咽峡炎链球菌相比,二者联用显著提高肠道咽峡炎链球菌丰度。此外,体外实验显示咽峡炎链球菌在pH低于5时无法存活。
研究提示,PPI通过促进口腔来源的链球菌向肠道移位,从而改变肠道菌群组成。
质子泵抑制剂(PPI)作为治疗胃酸相关疾病的一线药物,因其强效的抑酸作用而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应用。然而,随着PPI使用人群的不断扩大和使用时间的延长,其潜在副作用逐渐引起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的关注。由于PPI的全球使用基数庞大,其绝对影响不容忽视。因此,深入探讨PPI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健康的潜在影响,对于优化临床用药策略、减少药物滥用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设计严谨,方法科学。研究团队招募了健康志愿者,并结合体外实验和小鼠模型,系统性地验证了PPI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短期使用PPI即可显著增加肠道内链球菌的丰度,尤其是口腔来源的咽峡炎链球菌。这一现象通过漱口水干预实验得到了进一步支持:使用漱口水显著减少了口腔细菌向肠道的易位,从而降低了肠道内链球菌的丰度。此外,体外实验表明,咽峡炎链球菌在低pH环境下无法存活,但在PPI作用下,胃内酸度降低为其提供了存活和迁移的条件。这些结果从机制层面揭示了PPI通过破坏胃酸屏障,促进口腔微生物向肠道迁移的具体过程。
肠道微生物群作为人体重要的“第二基因组”,其组成和功能与宿主的免疫调节、代谢平衡及疾病发生密切相关。PPI通过改变肠道菌群,可能间接影响宿主的免疫功能和代谢状态,进而增加某些疾病的风险。该研究的发现为探索药物-微生物群-宿主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PPI引起的肠道菌群改变如何影响宿主的长期健康,以及如何通过干预肠道菌群来降低PPI的潜在风险。
此外,该研究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值得肯定。通过结合临床研究与基础实验,研究团队不仅验证了PPI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机制,还提出了漱口水作为潜在干预手段的可能性。这一发现为减少PPI对肠道菌群的负面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例如,对于需要长期使用PPI的患者,可以考虑联合使用漱口水或其他口腔卫生干预措施,以减少口腔微生物向肠道的迁移,从而降低肠道菌群失调的风险。
总的来说,该研究通过揭示PPI对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机制,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更全面的用药参考,强调了谨慎使用PPI的必要性。特别是在PPI处方不当率较高的情况下,这一研究为优化治疗策略、减少药物滥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未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探索PPI与其他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消化系统肿瘤等)的关联,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科学依据,帮助患者在获得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健康风险。
本研究于2023年8月投稿至国际顶级期刊《Gut》,该期刊是胃肠病学和肝病学领域的权威刊物,以发表消化道、肝脏、胆道和胰腺领域的一流临床研究而闻名。期刊注重报道新的疾病机制和管理策略,尤其是那些可能在未来影响临床实践的创新性研究。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文章于2023年10月收到审稿意见,审稿专家对研究的创新性和临床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建议补充临床数据以进一步验证研究结论。研究团队认真研究审稿意见,系统性回顾了领域内已发表的高质量研究,并对实验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和优化。历时3个月,团队完成了相关实验和数据补充验证,并于2024年1月正式获得接收。审稿专家对补充后的研究数据表示充分肯定,认为其充分支持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美国CCNY访问学者,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四川省卫健委学术技术带头人。现任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结直肠学组委员、四川省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等。主要从事消化道肿瘤及消化道出血相关研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厅项目等多项课题,参与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第一/通讯作者在Nat Rev Clin Oncol、J Hematol Oncol、Gastroenterology 、Gut等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参编著作8部,参与授权专利8项。
医学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现任四川省医师协消化会内科医师分会秘书,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研究会身心医学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委,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人工智能与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委,四川省国际医学交流促进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以第一/通讯作者在Gastroenterology 、Gut、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等杂志发表多篇SCI。
临床医学八年制博士,助理研究员,四川大学-牛津大学华西消化道肿瘤联合研究中心博士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医师。以第一/共同第一作者在Gut, Diseases of the Colon Rectum, Digestive and Liver Disease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获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专职博士后研发基金各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
医学博士,助理研究员,四川大学-牛津大学华西消化道肿瘤联合研究中心博士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医师。擅长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临床诊治,从事消化道肿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已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四川大学专职博士后和华西医院专职博士后研发基金各1项。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杨锦林教授团队主要以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早癌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方向,开展临床诊疗与科学研究。本团队成员擅长包括ERCP、ESD、EUS、ERAT、小肠镜及磁控胶囊内镜在内的多项内镜诊治技术,目前开展并参与多项单中心、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研发了消化道出血转诊APP,致力于进一步改善难治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预后,以及个体化、精细化诊疗。此外,集合病理科、胸外科、胃肠外科、肿瘤科、影像科等多科室力量,建立了消化道早癌内镜下诊断、治疗及随访管理的多学科协作团队,并率先在川内建立“筛查-治疗-病理追踪-术后长期随访宣教”的完整流程,使得早癌患者得到规范化管理,从而实现个体化治疗。团队成员曾赴日本国立癌症中心、英国牛津大学莱德克里夫医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威尔士亲王医院等进行访问交流,同时与国内外多家医院消化内科及内镜中心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科学研究方面与英国牛津大学合作共建四川大学-牛津大学华西消化道肿瘤联合研究中心,围绕生命健康的重大问题展开研究,有助于相关疾病的早诊、早治,有助于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及获益,造福人类生命健康。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