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县域如何做慢阻肺共病管理

2024-08-31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原创

随着人口老龄化、环境污染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病程长、反复发作、共病率高的特点。在县域范围内,由于医疗资源相对有限,慢阻肺共病管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因此,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县域慢阻肺共病管理策略与实施方案,对于提高县域慢阻肺防治水平、降低医疗负担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探索以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慢病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为重点,通过整合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疾病诊疗服务信息,共建共享信息数据平台,对慢阻肺共病进行系统风险评估分类,针对性个案化采取适宜技术干预,评估干预效果,探索以政府为主导,实现县乡村协同、急慢分治、医防融合、全民参与的防、筛、诊、治、管、教融合发展的可持续慢性病综合防治管理模式。


一、慢阻肺共病的管理策略


(一)工作目标


由县域总医院牵头,整合县域慢病管理资源,实施县域慢病管理中心建设,构建资源融合、服务协同、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慢病防控网络,形成县乡村联动覆盖“防、筛、诊、治、管、教”全流程县域慢病协同管理体系,把慢阻肺共病作为重点管理病种,发挥县、乡、村一体化家庭医生团队优势和主导作用,采取医防结合、上下联动的服务模式,提升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和慢阻肺防控管理水平,实现慢病信息数据融合共享,增强居民慢病预防意识,控制慢阻肺主要危险因素,逐步提高主要慢阻肺共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降低发病率、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减轻慢阻肺共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构建科学合理就医格局,推动实施分级诊疗,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主要措施


1.统筹资源,协同推进。统筹县乡村实施慢性病防治管理的医疗资源,明确职责分工,建立上下联动、横向协作、服务对象参与的慢病(重点是慢阻肺共病)综合防治机制,有序推进慢性病“防、筛、诊、治、管、教”的全流程管理。


2.规范流程,提升效率。升级智能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结合群众健康体检、慢病筛查、疾病门诊住院诊疗和慢病日常管理等工作实际,完善信息化功能,提升智能化水平,优化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满足慢病管理实际需求。


3.强化服务,确保质量。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原则,强化慢阻肺早期筛查和早期发现,推动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加强医防融合,按照国家慢性病管理规范,将慢阻肺共病人群分为高危组、中危组、低危组三个等级,对应红标、黄标、绿标进行分标管理,由医共体成员单位县级医院专科专家团队、乡镇医院全科医生团队和村卫生室家庭医生分工协作,实施分级、分标、网格化分类管理,实现三级共管、协同服务,服务内容全面覆盖基本公卫服务项目,提升管理质量。


4.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联通智能慢病管理系统、智医系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信息系统)、县级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健康体检、慢病筛查、疾病诊疗、复诊复查、随访管理等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提高慢阻肺管理信息数据实际运用价值,更加利于服务慢阻肺患者管理及相关健康需求。


5.规范就医,分级诊疗。根据慢阻肺患者随访管理实际情况,针对性、个案化制定门诊治疗方案(含调整治疗药品、剂量、用法或康复治疗)、住院治疗、转诊转院等具体措施,按照“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原则和流程,必要时上转至县级医院住院治疗。


(三)管理架构


实行县域三级网络管理,由总医院调配人力、设备等资源,按照分级诊疗服务模式,建立县、乡、村双向转诊通道,健全专业技术指导机制,确保慢病管理规范有序运行。


1.三级网络(总医院慢病管理中心) 总医院牵头建设智能病管理信息系统,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设备,提供网络支持,实现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共享;网格化分片区选派相关专业慢病专家负责区域慢病管理工作;制定县域慢病管理工作制度、管理流程和运行机制,维护慢病管理数据,组织开展慢阻肺管理专业培训,承担上转慢阻肺等慢病患者的住院诊治和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治疗。


2.二级网络(慢病管理分中心) 设在乡镇医院公卫科,负责组织开展慢阻肺共病人群的筛查管理、慢阻肺共病患者的门诊诊疗与随访、本辖区慢阻肺共病人群和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负责对辖区内慢病患者(重点是慢阻肺共病)实行分级诊疗,落实双向转诊。


3.一级网络(慢病管理工作站) 设在村卫生室,以行政村为单位划分慢病管辖区域,负责对本村慢阻肺高危人群和慢阻肺患者开展筛查、建档、定期干预指导;负责对慢阻肺患者规范治疗和定期随访;落实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负责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四)工作流程



1.慢病筛查

(1)三级网络

通过与院内HIS、LIS及体检系统对接,信息抓取门诊、住院患者和体检对象数据,筛查发现慢病患者(重点是慢阻肺共病)和高危人群。


(2)一、二级网络

通过乡镇医院、村卫生室的临床诊疗或基本公卫健康体检、慢病筛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义诊等方式,早期发现慢阻肺患者和慢病高危人群。



2.建立档案

三级网络系统提取、筛查发现的慢阻肺患者和高危人群,及时纳入慢病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完善健康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一、二级网络发现的慢阻肺患者和高危人群,由属地负责,在慢病管理系统建档管理,并在三级网络的基础上进行数据补充和完善,指导患者和家属使用“慢病小程序”进行自我管理。



3.医疗服务

各成员单位根据专业水平和服务能力,运用慢病管理信息系统或“面对面”形式,提供规范化诊疗和指导,做好定期随访管理。


(1)对慢阻肺高危人群定期给予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干预指导。

(2)对慢阻肺高危患者进行诊断性检查,明确诊断,确定治疗方案。

(3)对慢阻肺患者提供针对性规范化治疗方案,给予用药指导、行为生活方式干预等个案化措施。



4.分级诊疗


各级网络医疗机构根据患者病情和转诊标准,判断是否需要转诊,如符合转诊标准,需要上转或下转,转诊前均需与患者或家属充分沟通,在慢病管理系统开具转诊单进行转诊,建立转诊绿色通道,做到无缝衔接,有序落实双向转诊。



5.随访管理(健康教育)

各级网络医疗机构应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随访管理计划,并记录慢病管理系统,通过患者就诊、电话随访、入户面访等方式进行随访管理。病情稳定者至少每三个月随访一次,监测相关指标、评估患者情况,给予健康生活方式、用药指导等。对慢阻肺高危人群进行危险因素控制指导、追踪,纠正不良生活行为方式,定期监测高危指标,做到慢阻肺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传授慢阻肺自我管理知识和技能,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1)加强健康教育与宣传

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居民对慢阻肺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通过宣传册、健康讲座、微信公众号等途径,普及慢阻肺的发病原因、预防方法、早期识别及科学治疗知识。


(2)推行分级诊疗制度

建立慢阻肺分级诊疗制度,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医疗资源分布情况,合理分配诊疗任务。对于稳定期患者,鼓励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接受管理;对于急重症患者,及时转诊至县级医院或上级医疗机构。


(3)强化共病管理意识

在慢阻肺管理中,要注重共病管理。可建立多学科协作团队:由呼吸科、心血管科、内分泌科、营养科、心理科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协作团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二、慢阻肺共病管理质控考核


总医院慢病管理中心制定县域慢病管理质量改进计划,组织开展县域慢病管理绩效考核评估。


(一)三级网络(人民医院)根据医院总体绩效管理方案进行考核,依据现有考核方案,设定建档人次、随访人次、异常值处理人次、数据真实性等指标,逐步转向建档率、随访率、真实性、心肺功能等指标进行考核。


(二)一、二级网络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和慢病管理实际情况,自行制定绩效考核方案。


三、慢阻肺共病的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通过控制吸烟、减少大气污染、预防呼吸道感染等措施,降低COPD和共病的发病率。


(二)康复


通过康复锻炼、呼吸训练、营养支持等措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


四、结语


县域慢阻肺共病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医疗机构、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完善县域慢病防治网络、加强健康教育、推行分级诊疗、强化共病管理意识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县域慢阻肺防治水平,降低医疗负担,保障居民健康。



作者 上犹县人民医院 章俊


本文由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编委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静教授组稿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