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张欣迪 袁颖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供稿
57岁的陈女士近3年来每次进食都会出现哽咽现象,期间喉镜检查无异常,便再未重视。今年5月,陈女士哽噎症状突然加剧,并伴有夜间反复发热,体重更是在短短两个月内骤降20斤。经当地医院检查,发现陈女士的食管内有一个长20厘米的巨大肿物,几乎塞满了整个食道。医院建议进行外科手术切除,并可能需切除部分食管及进行食管胃吻合术。然而,由于长期营养不足导致身体虚弱,陈女士担心自己无法承受外科手术的风险,治疗计划因此被暂时搁置。在此期间,她也一直在寻找更为安全的治疗方案。
6月25日,陈女士来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完善检查后,由内镜中心周平红教授、胸外科葛棣教授等专家针对陈女士的病情开展了多学科会诊(MDT)。专家介绍,患者食管肿物起源于喉咽部,沿食管向下生长至贲门上方,直径超过5厘米,不仅严重阻塞了食管,影响吞咽和进食功能,还在不断吸收身体营养,犹如一柄悬挂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迫切需要手术切除。考虑到陈女士当前的身体状况和她对创伤小、风险低的治疗方案诉求,专家团队最终决定采用通过口腔进入的内镜下咽部黏膜下剥离术切除肿物。
周平红主任阐述了此治疗方案面临的两大挑战。第一,肿物几乎将食管完全堵塞,极大限制了手术操作的视野,使得精确定位肿物与喉咽部的粘连部位并安全切除变得十分困难。第二,喉咽部位的狭窄空间进一步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最窄处仅有约1厘米,远小于肿物的体积,这为肿物切除后的移除工作带来了额外的难题。
经过周密的术前准备,8月9日,周平红教授为陈女士实施了手术。术中,周教授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对内镜的娴熟操控,顺利确定了肿物与喉咽部的粘连部位。为减少肿物与咽喉部的接触,他在肿物基底部注射生理盐水,形成一层“水床”,将肿物轻轻托起,然后细致地将其从喉咽部剥离,全程未损伤周围正常组织。随后,肿物被巧妙地分块切除,如同“愚公移山”,小心翼翼地从口腔逐一取出。在麻醉科团队、手术室护士的紧密协作下,历经3小时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在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下,陈女士恢复情况良好。术后第4天的复查结果未见异常。同日,陈女士顺利出院。
内镜中心主任周平红教授表示,为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改善患者体验,中山医院内镜中心自今年7月底开始已全面升级环境设施、服务流程和便民措施。在过去30年的快速发展中,内镜微创治疗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特别是过去十年里,中山内镜团队勇闯“空白点”,把一项项“禁忌证”变为“适应证”,包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内镜黏膜下隧道技术,以及内镜经消化道腔外手术等。目前,中山内镜年诊疗量超过17万例次,是享誉海内外的集临床诊治、科学研究和专科人才培养为一体的重要平台。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