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流感高发季时,精神科患者可以吃奥司他韦么?

2020-06-08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感染病呼吸 流感奥司他韦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抗流感神药“奥司他韦!

被神化的奥司他韦

每年流感高发季节都会出现奥司他韦到处断货的现象,那么奥司他韦的药效真有那么神奇吗?


微信图片_20200606120744.jpg

其实奥司他韦只是用于甲型和乙型流感的预防和治疗,对普通感冒无效,对其他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比如说手足口、轮状病毒等,也都没有证据证明有效。滥用还有耐药风险,可能导致将来无药可用。

微信图片_20200606120748.jpg

“神药”神不神,且看精神科药师眼中的奥司他韦

首先来看一下世界卫生组织(WHO)近年来公布的不良反应数据:

微信图片_20200606120753.jpg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2年,神经紊乱不良反应数据有所增多,排名由2005年第5名上升至第2名。美国生产奥司他韦的制药公司罗氏公司于2006年修改奥司他韦说明书,在“注意事项”部分加入了对神经/精神科不良事件的警告。我国随后也对奥司他韦的说明书进行了相应修改。简要回顾奥司他韦说明书修改历程如下:

微信图片_20200606120756.jpg

精神相关的不良反应集中在日本,因此日本对于这方面相关的研究较多。

微信图片_20200606120759.jpg

Ose等对不能合成P 糖蛋白的实验鼠和正常实验鼠分别给予奥司他韦(商品名:达菲),结果显示前者的奥司他韦在脑内的浓度达到血液中浓度的65%~85%,而后者仅为14%~17%。成年鼠体内的P糖蛋白可以限制奥司他韦进入血脑屏障,但奥司他韦可以通过新生鼠的血脑屏障[1]。日本的科学家在类似的实验中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2]。由此可见奥司他韦有可能侵入大脑从而影响脑神经细胞,这也可能是日本报告的未成年人服用奥司他韦后出现异常行为甚至精神失常而自杀的原因之一。

微信图片_20200606120805.jpg

瑞士学者L’Huillier等对2009年H1N1流感期间儿童使用奥司他韦引起神经精神症状与ABCB1多态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奥司他韦相关性神经精神症状与ABCB1多态性导致的血脑屏障渗透性增强有关[3]。

微信图片_20200606120809.jpg

2019年2月,韩国学者发表在《J Antimicrob Chemother》的一项全国性基于人群的病例交叉研究,再次考察了与奥司他韦使用相关的神经精神不良事件风险。本次研究使用韩国国家健康保险局的国家样本队列数据,总共236348名主要诊断或次要诊断为神经精神病不良事件的患者,最终该病例系列纳入了2009~2013年期间曾处方奥司他韦的5322名患者。研究发现,短期使用奥司他韦会引发神经精神病不良事件的发生[4]。

因此当为患者特别是精神科患者处方奥司他韦时,需要早期监测神经精神病不良事件,并应仔细权衡奥司他韦的风险与获益。

奥司他韦的正确使用

微信图片_20200606120812.jpg

微信图片_20200606120815.jpg



未留言,提出您的疑问,专业精神科临床药师诚挚为您解答!

精神科临床药师芒果控:从业十年,提供精神专科用药咨询服务,

擅长精神科婚育、儿童用药咨询

参考文献:

[1]Ose A,Kusuhara H,Yamatsugu K,et al. P-glycoprotein restricts the penetration of oseltamivir across the blood-brain barrier[J].Drug Metab Dispos,2008,36(2):427-434.

[2] Morimoto K,Nakakariya M,Shirasaka Y,et al. Oseltamivir ( Tamiflu) efflux transport at the blood-brain barrier via P-glycoprotein[J]. Drug Metab Dispos,2008,36( 1) : 6-9.

[3]L'Huillier AG,Lorenzini KI,Crisinel PA,et al. ABCB1 polymor-phisms and neuropsychiatric adverse events in oseltamivir-treated children during influenza H1N1/09 pandemia[J]. Pharmacogeno-mics,2011,12(10): 1493-1501.

[4] Hye-Rim Kang , Eui-Kyung Lee , Woo Jung Kim and Ju-Young Shin,Risk of neuropsychiatric adverse ev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oseltamivir: a nationwide population-based case-crossover study[J].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19; 74: 453–461.

来源:精神科临床药师芒果控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