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药物是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之一,但同时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能对患者造成损害、残疾,甚至死亡。随着药品种类的不断增多、用药人群的不断增加以及药物滥用现象的日益严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率也不断升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常见的药源性疾病。
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性疾病,为医源性疾病的主要组成部分,系指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过程中,因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的使用引致机体组织或器官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损害而出现各种临床症状的异常状态。
药物性皮炎
药物性皮炎又称药疹,是药物所引起的皮肤或黏膜炎症反应,是过敏反应的最常见类型,也是最常见的药源性疾病。药物性皮炎临床表现严重程度不一,轻则导致麻疹、荨麻疹型轻型药疹,重则可导致剥脱性皮炎、多形红斑、大疱性表皮松解等重症型药疹,严重时可因全身脏器衰竭或继发感染导致死亡。
几乎所有药物都可以引起药疹,常见的有抗菌药物(如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塞来昔布)、血清制剂及疫苗(如免疫球蛋白、破伤风疫苗)等。
药物性鼻炎
药物性鼻炎又称化学性鼻炎,是指长期、过量应用或滥用鼻用减充血剂(如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盐酸赛洛唑啉鼻用喷雾剂)而导致的鼻黏膜慢性非变应性炎症,常发生于鼻塞严重的患者。严重鼻塞可导致张口呼吸、夜间打鼾、睡眠浅或失眠、慢性缺氧、白天嗜睡、记忆力下降、头痛、血压升高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由于鼻用减充血剂可以快速缓解鼻塞症状,起到近乎立竿见影的效果,鼻塞患者往往不加节制地使用,常因用药浓度过高、疗程过长或用药过于频繁等不当使用方法而导致药物性鼻炎,出现鼻用减充血剂的使用次数越来越多,鼻塞反而越来越严重的现象,最终形成增量减效的恶性循环。
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以及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亦称药物性肝病,是最常见和最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之一,临床上可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病。
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品种繁多,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对乙酰氨基酚。其他常见药物有抗感染药物(如伊曲康唑、利福平)、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药物(如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激素类药物(如左甲状腺素钠、胰岛素)等。
药物性肾损伤
药物性肾损伤是指在应用药物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过程中,出现由药物引起的肾脏结构或功能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药物常通过多种途径引起肾脏损伤,每种途径又可相互影响,加重肾脏损伤。由于其早期临床症状无特异性,易被忽视。积极预防、用药后密切监测、及时干预对该病的发生发展非常重要,临床上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一旦发生肾损伤,预后欠佳。
临床常见可导致肾损害的药物包括造影剂、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环孢素、磺胺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吲哚美辛、布洛芬)等。
诱发药源性疾病的因素主要有2大类,即患者因素、药物因素。患者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遗传、感应性、疾病;药物因素主要包括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相互作用、药物制剂因素及药物的使用方法,其中可控因素中药物使用不当与药源性疾病的产生和严重程度关系最为密切。
药源性疾病有些是可以避免的,有些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提高临床安全用药水平,遵医嘱用药,提高用药依从性,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了解自用药品的基本情况(如疗效监测指标及常见或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并加强自我监测,及时把用药后出现的任何有害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告知医务人员,无疑有助于减少和预防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来源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药学部 李孝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