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关于血流感染临床检验的19条专家共识

2023-03-02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非原创

推荐意见1:

对于疑似血流感染患者,推荐快速识别或排除原发感染部位,应采集疑似原发感染部位的临床标本送检,尽快实施必要的感染源控制措施(Grade 1+,强推荐)。并进行病原体耐药性评估(Grade 2+,弱推荐)。

推荐意见2:

对于疑似血流感染的危重症患者宜进行脓毒症筛查,并尽早启动包括送检血培养在内的脓毒症集束化处理流程(Grade 2+,弱推荐)。

推荐意见3:

对于疑似血流感染且高度怀疑合并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的高风险患者,建议在送检血培养的同时联合送检基于核酸检测的病原体快速鉴定(专家建议)。

推荐意见4:

对于疑似血流感染患者,建议同时启用快速处理流程以评估其患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专家建议)。若经联合检测仍无法确认病原体,则建议再次评估是否存在非感染因素的其他病因(专家建议)。

推荐意见5:

对于疑似真菌性血流感染,建议送检血培养的同时启动真菌血清学或分子生物学检测(专家建议)。

推荐意见6:

对于可能由耐药菌感染引起的血流感染,同时合并严重脓毒症或脓毒症休克的高风险患者,建议送检血培养的同时进行快速耐药基因检测或快速药物敏感试验(专家建议)。

推荐意见7:

对于疑似血流感染,宜同时进行厌氧菌和需氧菌培养与鉴定(Grade 2+,弱推荐)。

推荐意见8:

对于疑似CRBSI,建议同时检测导管和外周血培养(专家建议)。

推荐意见9:

对于血培养分离的病原体,建议进行体外抗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antimicrobial sensitivity test,AST)以明确病原体对何种抗微生物药物敏感,临床需要时建议开展培养物直接快速药物敏感试验(专家建议)。

推荐意见10:

通常血液标本不建议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及显微镜检查。对于疑似寄生虫感染如疟原虫、丝虫等建议按特定程序采样、制片及染色镜检,并结合IgM/IgG抗体检测(专家建议)。

推荐意见11:

血培养的原则是报告具有临床意义的病原菌,建议对于可能的污染菌需要结合宿主因素(免疫状态、病史等)、报阳时间、报阳瓶数等信息综合分析(专家建议)。

推荐意见12:

缩短血培养报告时间有助于规范临床抗微生物药物使用,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血流感染患者预后。在危急值报告(一级报告)基础上,建议开展直接鉴定/体外药物敏感报告(二级报告):报告阳性血培养直接质谱/分子鉴定结果和(或)直接AST结果(可电话通知或书面通知临床);若质谱鉴定结果确定,建议先发出正式快速鉴定报告,正式AST结果(三级报告/终报告)于后期另外报告(专家建议)。

推荐意见13:

建议各类血流感染检验报告需符合医院内常规检验报告格式要求,包括必要的患者基本信息、标本类型、标本量和性状、检测结果、检测局限性、检测人员、检测方法和实验室信息等内容(专家建议)。

推荐意见14:

病原体核酸检测通常无法区分病原体有活力和无活力、定植或活动性感染等特性,因此阳性结果也仅表明在当前标本中某种病原体DNA或RNA检测阳性,不代表一定由该病原体引起感染。宜在结果解释中予以注明(Grade 2+,弱推荐)。

推荐意见15:

当疑似血流感染患者具有耐药菌感染高风险时,耐药基因检测的结果宜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Grade 2+,弱推荐)。建议通过AST结果进行验证(专家建议)。

推荐意见16:

CRP、降钙素原、IL-6、MDW,真菌G试验、GM试验等感染相关生物标志物可辅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但不宜作为独立的诊断依据或启动抗微生物药物使用的依据(Grade 2-,弱不推荐)。

推荐意见17:

宜使用降钙素原和临床评估以决定血流感染患者停用抗微生物药物的时间,而非单独基于临床评估(Grade 2+,弱推荐)。

推荐意见18:

建议使用具有溯源性的降钙素原检测方法,确保检测结果的解读适用于相应的参考体系。对于存在多种检测系统的实验室,建议进行检测系统间定期比对,尤需关注临界低值的准确性(专家建议)。

推荐意见19:

对疑似血流感染患者,建议采用多种检测技术的联合应用,以期提高病原体检出率,有效提高血流感染患者的生存率,并减少救治的医疗资源负担,改善卫生经济学(专家建议)。



本文节选自《血流感染临床检验路径专家共识》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