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尿素氮(BUN)升高、降低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2024-09-03作者:壹声资讯
原创

尿素氮的概念


尿素氮,即“血尿素氮”,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一种含氮化合物,它从肾小球滤过而排出体外。在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时,血清尿素氮(BUN)将升高。所以临床以将其作为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


参考值:2.9~7.5mmol/L(8~21mg/dl)。


BUN升高/降低常见于哪些情况?



BUN升高的常见病因




尿素氮是反映肾功能状况的主要检验指标之一。但并不能把所有血尿素氮升高的患者都诊断为肾功能不全。


尿素氮是机体内蛋白质代谢的产物,当人体摄入大量蛋白质时,代谢后可产生较多的尿素氮,而出现一过性的尿素氮升高,但血肌酐并不随之升高,因此这种情况不能属于肾功能不全。


对于肾脏病患者来说,血尿素氮升高有两种情况。最常见的是肾功能不全,包括急性肾功能不全和慢性肾功能不全,主要是肾功能损伤,尿素氮不能较好地从尿中排出。其次有少部分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患者也可出现一过性的血尿素氮升高的情况,主要见于高度水肿,因少尿使血中的尿素氮不能随尿排出,蓄积于中所致。


慢性肾衰血尿素氮数值增高是必然的,但患者血尿素氮升高都有一个过程。如果血尿素氮数值突然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说明一定有某种诱因存在,主要包括:


摄入过多的蛋白质

蛋白质在体内代谢分解,产生大量尿素氮。


突然明显的血压波动

对于慢性肾衰患者,血压过高和过低都会加快肾功能的恶化。一般应将患者的血压稳定在18.7/12千帕(140/90mmHg)左右为宜。


感染

无论病毒还是感染都会加速肾功能的恶化。同时由于感染发热会导致机体蛋白质的分解增加而导致血尿素氮升高。 


大便干结不畅

由于体内的部分尿素氮是通过大便排出的,这一点对肾功能衰竭患者尤为重要。因此肾衰患者一定要保持大便通畅。



BUN偏高时,要进一步分析血肌酐的变化




血尿素氮和肌酐都是临床常用的反映肾功能的指标,当肾功能受损时,二者常均升高,但二者的升高不一定是同步的。


肌酐不易受饮食、机体高代谢率以及消化道出血等的影响,故血清尿素氮与肌酐的比值有助于病因判断。血尿素氮与肌酐比值的正常值一般为12 :1~20 :1,计算时注意统一单位。



血尿素氮与肌酐比值增高


  1. 异化作用亢进:即发热、服用类固醇和四环素等药物、应激状态等;

  2. 高蛋白饮食(特别是肾功能不全时)、消化道出血等;

  3. 尿素的再吸收亢进:肾前性、脱水、心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血容量减少、肝肾综合征等;

  4. 肾后性:尿路梗阻等。



血尿素氮与肌酐比值降低


饥饿、低蛋白饮食、合并严重肝功能衰竭、服用利尿药物、透析等。



血尿素氮增高而肌酐正常


血尿素氮的值不仅与肾功能相关,还与机体蛋白质代谢相关,单纯的尿素氮升高,多提示蛋白质摄入过多或分解过快,即高蛋白饮食、上消化道出血、发热、严重感染等情况,具体诊断则需结合其他临床表现及肾小球滤过率指标。



BUN降低的常见病因




尿素氮偏低,可能与蛋白质吃得太少、怀孕、肝衰竭有关。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肝功能衰竭,造成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吸收。另一个原因是患者蛋白质摄入不够,再加上因肝功能不正常而大量消耗。


造成尿素氮偏低的原因有多个,因此,患者如果出现了尿素氮偏低,一定要完善检查,确诊好病因后,再对症下药,避免盲目治疗。



来源:整理自基层检验网、肾内科教授段绍斌团队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