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心闻周刊|王继光教授Nature子刊综述:群防群治下中国高血压的今天与明天

2023-02-27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评析新观点,论说新动向。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继光教授团队在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在线发表文章,总结了中国高血压的最新流行病学数据,并针对现阶段我国高血压人群特点等问题进行深度分析。本期节目特别邀请王继光教授,请他从青年高血压筛查、老年高血压诊疗、智慧医疗及新指南热点等方面解析我国高血压诊疗现状。


每周心评论


嘉宾:王继光

本期“心闻6+6”包括6条最新研究及6条行业动态,Circulation发表FOURIER 研究最新结果,LDL-C越低越好,降到20 mg/dL以下同样安全;新风险预测模型降低原发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的二尖瓣修复死亡率。


心闻6+6


01 Circulation:LDL-C越低越好,降到20mg/dL以下同样安全

2月13日,Circulation杂志发表了FOURIER研究的最新结果。FOURIER-OLE纳入了FOURIER研究中的6635名接受依洛尤单抗的患者,与母体试验中的初始治疗分配无关,对其进行了中位5年的额外随访。结果显示,FOURIER-OLE试验中,较低的 LDL-C水平(低至<20 mg/dL的极低水平)与较低的主要疗效终点和关键次要疗效终点之间存在单调关系,且多变量校正后仍持续存在。此外,研究还显示,较低的LDL-C水平并不显著增加安全结果的风险。因此,ASCVD患者长期达到较低的LDL-C水平,即<20 mg/dl(<0.5 mmol/L),仍可进一步有心血管获益,并且未明显增加安全问题。


02 JACC:新风险预测模型降低原发性MR患者二尖瓣修复死亡率

近日,JACC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原发性二尖瓣反流(MR)患者进行二尖瓣修复的风险。研究应用一项新的手术风险模型进行风险评估,通过该风险模型筛选出53462例有意接受二尖瓣修复的原发二尖瓣反流患者。结果显示,通过该风险模型筛选后进行二尖瓣修复手术的患者,其死亡率、死亡率复合发病率及转换方案的事件率均较低,且所有事件发生率随着手术数量的增加而降低。该死亡风险模型具有良好的辨别力和校准性,并证实原发性二尖瓣反流的孤立二尖瓣修复术的死亡风险极低,平均死亡风险为1.16%。其中年龄小于65岁的患者,死亡风险<0.5%,各年龄组总人口的97%的患者,其风险<3%。


03 JAMA子刊:左心房应变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

近日,JAMA Cardiology发表一项研究,评估了LAε和LASR与老年人群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该研究纳入806例受试者,其中62.2%为女性,平均年龄71.0岁。平均随访10.9年发现,有6.6%(N=53)新发缺血性卒中,12.8%(N=103)发生房颤。分析发现,与未发生缺血性卒中的老年人相比,新发缺血性卒中的老年人,基线时的纵向LAε正应变和纵向LASR正应变均较低。多变量分析显示,正向LAε和左心房收缩时的负向LASR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相关,与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和发生房颤无关,与缺血性卒中发生独立相关。


04 JAMA子刊:ILR检出的心律失常诊出率增加6倍

2月15日,JAMA Cardiology在线发表了LOOP研究的事后分析。研究共纳入6004例受试者,平均年龄75岁,基线时没有已知的房颤,但被诊断为至少有以下一项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力衰竭或卒中。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ILR组(N=1501)和对照组(N=4503),主要终点为发生心律失常、植入起搏器、晕厥和心源性猝死。结果显示,对照组的172名例受试者(3.8%)与ILR组的312例受试者(20.8%)被诊断为心律失常,无症状的患者在两组中分别有41人与249人。在长期持续监测房颤时发现,70岁以上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人,每5名中至少有1名可被诊断为心律失常。与常规护理相比,ILR筛查检出的心律失常诊出率增加了6倍,起搏器植入率明显增加,但晕厥或猝死的风险没有变化。

05 Eur J Heart Fail.:晚期钆增强是患者猝死的独立预测因素

2月13日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比较了纽约心功能I级(NYHA I)和纽约心功能Ⅱ级-Ⅲ级(NYHA II-Ⅲ)的非缺血性心肌病(NICM)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VA)和猝死(SD)的风险。研究共纳入698名接受心脏磁共振检查的NICM患者,其中33%为NYHA I。中位随访31个月发现,有57名患者发生了主要终点事件,NYHA I与NYHA II-Ⅲ的组别之间未见显著差异(7% vs. 9%,P=0.62);晚期钆增强(LGE)的NYHA I患者与NYHA II-Ⅲ患者相比,主要终点累积发生率相似,但与没有LGE的NYHA II-Ⅲ患者相比,风险明显更高(P<0.001)。因此,LGE是NYHA I和NYHA II-Ⅲ患者主要结局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研究者认为,具有高风险因素(如LGE)的NYHA I患者从一级预防ICD中的获益,可能不亚于具有相同风险因素的NYHA II-Ⅲ患者。

06 Circulation子刊:揭示调控高血压肾损伤的有效靶点

2月14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孙英贤教授团队在Circulation Research发表了泛素化及乙酰化修饰与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同时被选为该杂志的2023年3月刊封面。研究者在高血压肾损伤的小鼠模型中检测受损肾组织中Sirtuin家族成员的表达谱,发现SIRT2上调最显著。同时发现,高血压患者肾组织中SIRT2的表达明显高于无高血压肾组织。因此,SIRT2可能参与高血压肾损伤反应。进一步实验发现,在SIRT2敲除小鼠中,Septin4-K174位点的乙酰化水平增加。研究者表示,在高血压肾损伤中,SIRT2对Septin4的去乙酰化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为该疾病靶向治疗以及靶向药物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01 欧洲专家共识:RDN可作为难治性高血压的辅助治疗

2月15日,ESC高血压委员会和欧洲经皮心血管介入学会(EAPCI)在European Heart Journal联合发布了经皮肾动脉去交感神经术(RDN)治疗高血压的共识文件,内容包括可行RDN的患者选择、手术中心要求、手术流程以及未来试验设计注意事项等。共识中回顾了既往RDN临床研究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循证证据,并建议RDN作为未控制的难治性高血压的辅助治疗选择。


02 ACC/AHA/SCAI联合声明:心血管介入医师要掌握这些技能

2月16日,ACC、AHA、SCAI发表了联合声明,概述了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外周血管和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三个专业的介入人员培训要求,并提供所需流程和技术经验的“路线图”。Ⅲ级培训是该文件的重点,文中推荐了至少250项在介入心脏病学手术规范实施中可用的技能。此外,文中还指出介入医师需要掌握与生理功能评估和冠状动脉内影像相关的辅助性工具。


03 新版成人高血压/高血脂食养指南正式发布

高血压、高血脂的危险因素多与不合理膳食相关。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成人高脂血症食养指南(2023年版)》和《成人高血压食养指南(2023年版)》。两部指南中对高血压患者和高血脂患者的日常食养均给出了合理建议,比如吃动平衡、保持健康体重,饮食少油少盐控糖,戒烟限酒等。

04 新工具,监测到患者房颤次数是外部心脏监测的10倍

近期,相关公司公布了小型无线可插入式心律失常事件监测器——Reveal LINQ的最新研究数据,结果显示,与随机接受标准护理但未接受持续、长期监测的患者相比,接受Reveal LINQ护理的患者监测到房颤次数增加10倍。Reveal LINQ是目前全球最小的心律失常事件监测器,通过类似注射的方式植入到皮下,可持续监测3年,并自动发现各种心律异常,如停搏,心动过缓、过速,房颤等事件。

05TE Air手持超声面世

近日,相关公司推出其首款无线手持超声系统——TE Air。TE Air可提供低功耗的高质量图像,拥有多种扫描模式,可进行多种疾病扫描,包括瓣膜反流、心包积液、腹水、扩张型心肌病、组织速度多普勒等,其便携式无线充电器能够保持设备全天运行。

06 新概念:中国专家提出“三尖瓣反流综合征”

近日,上海长海医院陆方林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陈茂教授团队在Chinese Medical Journal发表的文章中,首次提出“三尖瓣反流综合征”的全新概念,其内容包含严重三尖瓣反流引起的血流动力学障碍所造成的全身表现,包括心脏、呼吸、肝脏和消化、造血、肾脏和皮肤问题。为临床上三尖瓣反流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新的科学参考。





来源:心血管远程平台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