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过年吃得太好,痛风发作了怎么办?先别急着降尿酸!

2021-02-19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非原创

一位朋友打来电话,说他过年放假,连着几天吃烧烤、喝啤酒,现在痛风发作了,感觉痛不欲生,华子吃些什么药可以降尿酸?华子告诉他,虽然痛风的原因是血尿酸过高所导致的,但是在痛风急性发作时,不能急着吃药降尿酸,止痛才是最关键的事。如果现在吃了痛风药,很可能会让痛风症状更严重。


一、大多数的痛风与肾脏排泄尿酸减少有关


痛风的根源是血中尿酸水平增高,而尿酸则是人体内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人体中的嘌呤,大约20%~30%来源于饮食摄入,70%~80%来源于自身合成,最终通过肾脏排泄。所以说高嘌呤饮食会造成尿酸升高,可以诱发痛风,但并不是造成痛风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人痛风的原因是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减少,小部分人的痛风是由于身体中嘌呤代谢紊乱,尿酸产生过多。所以说,在控制痛风的时候,单纯进行饮食控制,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要增加尿酸排泄或是减少尿酸生成才可以。


二、治疗痛风所用的药物


1、降低血尿酸药物:减少血尿酸水平的药物有两种,一种是减少尿酸生成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如别嘌醇、非布司他,可以减少人体嘌呤代谢,使尿酸生成减少。一种是促进尿酸排泄药,如丙磺舒、苯溴马隆,可以减少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增加尿酸的排泄。

2、消炎止痛药物:治疗痛风产生的疼痛,可以使用抑制粒细胞浸润和白细胞趋化药,如秋水仙碱;或是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布洛芬等;或是短程应用短效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三、痛风急性期不宜使用降尿酸药物


痛风之所以会产生疼痛,是因为当血液中尿酸浓度过高,超过了尿酸的溶解度,就容易在关节、骨膜、肌腱、肾脏及结缔组织中析出尿酸钠结晶,进而会形成痛风结石。在局部形成炎性刺激,造成红、肿、热、痛等反应出现。

但是在痛风急性发作期,不宜使用降尿酸药物。因为降尿酸药物,可以使血尿酸水平快速大幅下降,促使痛风结石表面溶解,形成不溶性结晶加重炎性反应,对局部组织造成刺激,从而使疼痛症状加重。


四、急性痛风发作时要先止痛再降尿酸


在急性痛风发作时,要先抗炎止痛。在《药理学》的教科书上,给出的痛风急性发作期的首选抗炎药物是秋水仙碱,在痛风急性发作时的抗炎速度最快,但因为不良反应大,现在实际应用的并不多。

现在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时,非甾体抗炎药中的对乙酰氨基酚(有止痛效果,但无消炎作用)、吲哚美辛、双氯芬酸更为常用。需要注意的是,阿司匹林也是非甾体抗炎药物,但会干扰尿酸排泄,所以痛风发作时不建议用阿司匹林以及其他含水杨酸盐的药物止痛。

在秋水仙碱以及非甾体抗炎药物都无效,或是有这两类药物的禁忌时,可以短期应用短效糖皮质激素。

在痛风炎症控制后(一般为痛风发作后2周),或是在痛风发作间歇期时,才可以应用降尿酸药物。在间歇期使用降尿酸药物时,初期有可能会诱发痛风发作,所以可以考虑用药前4周与小剂量秋水仙碱或是非甾体抗炎药物联合治疗。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饮食上也需要忌口,不要食用高嘌呤食物,疼痛的部位要注意保暖,或是进行局部热敷,可以缓解疼痛症状。同时要大量喝水,每天至少2000毫升以上,增加排尿量,可以促进尿酸的排泄。

总结一下,血尿酸水平高的人,要注意不要暴饮暴食,限制饮酒,避免诱发痛风急性发作。在痛风急性发作的时候,缓解炎症和止住疼痛是关键,在痛风控制之后才能用降尿酸药物。


本文首发于药师华子公众号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