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随着人民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达到12.8%,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已经成为世界上糖尿病人口最多的国家,大约每8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每3个人中就有1个处于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可导致心脑血管、肾脏、眼睛等重要器官的并发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指出,到2030年要实现对糖尿病管理的全覆盖。
2022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教育保护明天。
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内分泌科团队整合“学院-临床-科研-教学”资源,在2022年联合国糖尿病日来临之际,推出“糖尿病科普赋能”专题。
梳理糖尿病化验检查、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常见并发症处理等要点,提高患者自我血糖管理能力,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能力,为“健康中国”的建设培养健康科普的后备力量。
肚子鼓了个“包”——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 彭婷 边旭娜 陶静
从发现至今的百年历程中,胰岛素的种类及给药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但胰岛素注射引起的皮下脂肪增生仍较普遍。尤其在长期应用胰岛素的患者中,皮下脂肪增生的临床发生率较高,而一旦发生皮下脂肪增生,不但会增加胰岛素用量,还会加剧血糖波动,加大血糖控制难度,导致医疗费用增加。那么应该如何预防以及处理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呢?
什么是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
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是指与胰岛素注射有关的局部注射部位的不良反应,表现为该区域的皮下脂肪组织增生、增厚、由软变硬或出现质地较韧的肿胀。
皮下脂肪增生的临床表现与危害
表现
胰岛素注射部位的皮肤增厚、由软变韧、橡皮样肿胀,偶见暗褐色色素沉着;压之无痛,增生部位缺乏正常组织的柔软性,肿胀部位可活动但不能挤压到一处;较大范围的皮下脂肪增生可出现“V”形凹陷征。
图片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内分泌科
危害
(1)影响胰岛素吸收:研究显示,皮下脂肪增生使0~4 h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及葡萄糖输注率曲线下面积明显降低,提示胰岛素皮下吸收减少,降糖作用减弱,导致餐后血糖显著升高。
(2)增加血糖控制难度:由于注射到皮下增生部位的胰岛素释放缓慢且释放速度难以预测,发生血糖波动的频率较无增生者增加 7~13倍。因此出现皮下脂肪增生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性更大,血糖控制更加困难,酮症酸中毒及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增加。
(3)增加医疗费用:由于注射在脂肪增生部位的胰岛素吸收减少、降糖作用减弱,每天应用胰岛素的剂量相应增加,导致出现难以解释的高血糖或低血糖事件,进而增加了血糖监测频率及就诊次数,使整体医疗支出大幅度提高。
皮下脂肪增生的诊断及分型
临床诊断
(1)病史采集:询问患者病程,起始胰岛素治疗的时间,所用胰岛素的类型、剂型、剂量及累积注射时间,是否更换针头,更换针头的频次,注射部位是否规律进行轮换,所有的胰岛素注射部位是否存在异常,应用胰岛素治疗时是否有难以解释的反复出现的血糖波动。
(2)视诊:配备可用光源,理想情况是使用可调节的光源;如果光源不可调节,医护人员可以佩戴头灯或使用手电,调整光源角度以看清皮肤表面的细微隆起或凹陷。皮下脂肪增生表现为皮肤凸起或丘状,无皮肤颜色改变及毛发分布变化,可见一块有光泽或色素过度沉着区域或脱毛区域。用笔在皮下脂肪增生的中心做标记,以便触诊。
(3)触诊:两步法
第一步,对可疑部位加压,对比其与周围组织的厚度(图 1A~1C);
第二步,在可疑位置及周围用手指反复横向、纵向掐捏感知,并做好标记(图1D~1H)。
图片来源:《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
超声诊断
条件允许时,应通过超声检查来诊断,尤其同时存在以下两种情况时:
(1)患者有皮下脂肪增生的多种危险因素,包括长期应用胰岛素、重复使用针头、未进行注射部位正确轮换、难以解释的血糖波动等。
(2)临床视诊、触诊未发现皮下脂肪增生时。
皮下脂肪增生的超声表现包括:
(1)高回声病灶,界限清晰,或有低回声晕的结节样表现。
(2)与周围组织相比,回声纹理不均匀。
(3)与周围结缔组织的变形有关。
(4)无血管形成及血流信号。
(5)缺乏囊性变的表现。需要注意与皮下血肿、水肿的区分,皮下血肿、水肿的超声表现为无回声液性暗区,内无彩色血流显像。
符合上述5项标准中的4项即可诊断皮下脂肪增生。多项研究证实了超声检查在诊断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中的重要价值。超声检查比临床视诊、触诊能发现数量更多、范围更大的皮下脂肪增生。
分型
根据视诊和触诊的大小以及是否凸起,可将皮下脂肪增生分为3种类型:
第一类,突出型,皮下脂肪增生导致皮肤凸起,能够明显看到和触摸到;
第二类,中间型,皮肤未凸起,不易看到或触摸到;
第三类,扁平型,皮肤未凸起,无法看到或触摸到,需要通过超声检查来诊断。
图片来源:《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
也可根据增生的范围及个数分为:
轻度(<10 mm,1 个)
中度(10~20 mm,2个)
重度(>20 mm,≥3个)
皮下脂肪增生的危险因素
不规范轮换或未更改注射部位
没有正确轮换注射部位是皮下脂肪增生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关皮下脂肪增生的研究发现,未进行正确注射部位轮换的患者,皮下脂肪增生发生率更高。
针头的重复使用与针头长度
重复使用注射针头增加皮下脂肪增生风险,皮下脂肪增生患者的针头重复使用频次高于没有皮下脂肪增生的患者。胰岛素注射针头长度是否与皮下脂肪增生有关,目前证据尚不一致。有研究发现,针头越长,皮下脂肪增生发生率越高。使用8 mm针头时发生率为 62.9%,使用 4 mm 针头时发生率仅为 47.4%。国内的一项研究未发现针头长度与皮下脂肪增生的相关性。
同一部位注射范围及每日注射频次
在较为局限的范围内反复注射胰岛素更容易诱发脂肪增生。有关注射次数是否属于危险因素,多项研究结论不一。国外有研究发现,每日注射 4 次胰岛素的患者中有 54.1% 出现皮下脂肪增生,明显高于每日注射1次的患者(36.7%)。国内研究并未发现注射频次是皮下脂肪增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胰岛素种类及使用时间
在同等注射频次下,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发生皮下脂肪增生的风险较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高3.2倍。患者使用胰岛素的时间越长(≤5 年、6~10 年、11~15 年、16~20 年),皮下脂肪增生发生率越高(12.1%、40.7%、77.2%、84.8%)。
皮下脂肪增生的预防
三级预防理念
图片来源:《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
胰岛素注射技术培训
预防皮下脂肪增生的核心及关键是对医、护、患三方的胰岛素注射技术的培训。下图为胰岛素笔的规范注射标准9步骤:
图片来源:《中国糖尿病药物注射技术指南(2016年版)》
培训内容强调:
知识:皮下脂肪增生概念、危害、影响因素。
信念:心理调节,对皮下脂肪增生的重视。
行为:注射部位的轮换、一次性使用注射针头、自我检查方法、及时停止皮下脂肪增生区域的注射、定期医院筛查。
正确、规律性轮换注射部位
注射部位的轮换包括不同注射部位间的轮换(大轮换)和同一注射部位内的区域轮换。将每个区域轮换的注射部位分成4个象限(腹部)或2个象限(大腿、臀部和手臂),1个象限使用1周,然后在下周以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式移动到另一个象限;或者是1次1个象限,每次都替换。每次注射后,最好能在人体图上记录下所注射的部位、日期。在距离上次注射至少1 cm(大约成人一指宽)的位置进行注射,以避免重复组织创伤。
图片来源:《胰岛素注射相关皮下脂肪增生防治中国专家共识 》
避免重复使用针头
推荐一次性使用胰岛素注射针头,遵循一次性医疗耗材的使用和管理规范。
停止在皮下脂肪增生部位注射胰岛素
停止在皮下脂肪增生部位注射胰岛素可减少皮下脂肪增生对血糖控制和局部组织产生的不良影响。皮下脂肪增生一般会在停止胰岛素注射后逐渐消退,需经过检查后明确皮下脂肪增生是否消退,增生的脂肪组织消退所需的时间因人而异。
皮下脂肪增生的治疗
由于皮下脂肪增生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以提高注射技术为主,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注射相关的皮下脂肪增生在停止注射胰岛素后可逐渐消退。中医、中药和理疗可能有助于改善皮下脂肪增生,但目前临床经验不足,缺乏强有力的循证证据。对于特别影响美观的皮下脂肪增生,可根据患者意愿,酌情考虑手术治疗。
查看更多